湖北日報訊 記者 餘瑾毅
  不久前,第三屆武漢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閉幕。武漢為非遺文化辦節已有3年,熱鬧的節日背後,武漢的非遺到底發生著什麼變化?
  3年前,武漢非遺文化市場率低
  文化節上,木雕船模大師龍從發的展位前擠滿了觀眾和詢價的買家。3年前,龍從發還沒這麼火。
  2011年,武漢市政府為喚醒沉睡的非遺項目,發展非遺文化產業,成立了武漢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左慈祥一上任就拜訪了龍從發等6位非遺文化傳人,眼前的一切令他倍感沉重:龍從發木雕船,精緻逼真,卻難見買家,精湛的雕刻技藝僅能維持生計;剪紙大師沈松柏家中,積壓了萬幅剪紙;葉畫大師劉義橋,其技藝全國獨一無二,但無人問津。武漢40多非遺項目,市場化率幾乎為零。非遺傳人只是手藝人,不會研究市場,又恪守原汁原味的作品風格,與市場脫節。
  如今,非遺傳人年入百萬元
  2012年,武漢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6位非遺傳人簽約。公司從湖北美術學院、武漢紡織大學等高校聘請10多位平面設計師、圖案製作師,為每位傳人設計樣稿,在古琴台、黃鶴樓、東湖等景點開設“武漢禮物”門店。每位傳人則獲得百萬元至200萬元的保底年薪,可以專心製作,無柴米之憂。
  當年,公司舉辦非遺文化節,激活市場,提高非遺項目知曉度。首屆至今,參加的城市除了武漢,也已擴大至長江流域11個省市。如今,武漢所有非遺傳人均與該公司簽約。去年,該公司非遺產品的銷售收入達千萬元,比成立之初翻了3倍多。預計2017年將突破5000萬元。
  非遺傳人的命運也逆轉。龍從發的木雕船不僅被企事業單位、高端會所購買,還進入了拍賣市場。劉義橋的葉畫被星級酒店、高端裝修公司預訂,他每年收到的製作預訂金額就有百萬元。
  以前,市場率低,一件非遺作品價格上萬元,市場叫好不叫座。市場化後,價格親民,喜歡的人也買得起。
  據悉,全國多個省份均無非遺項目的公司,武漢帶著非遺傳人闖市場引起了關註。中宣部稱贊其為“非遺的武漢模式”。
  海內外向武漢非遺伸出橄欖枝
  今年非遺文化節上,雲南非遺項目陶制嗚嘟的傳承人楊德雲主動要求與武漢非遺公司合作。
  楊德雲在武漢走訪數日,看到“武漢禮物”店內非遺作品雲集,一個店一天成交額就有3萬元,非常羡慕。他說,在雲南嗚嘟面臨多年走不出去的困境,希望能與武漢合作。
  目前,已有青海唐卡等近10位非遺傳人要求與武漢合作,希望非遺公司成為其作品在湖北的總代理。
  武漢非遺公司還收到歐美數家孔子學院、臺灣文化團體的邀請函,請非遺傳人展示、巡講。已有海外華人與非遺公司洽談武漢非遺作品的獨家代理事宜。
  非遺仍待扶持和鼓勵
  武漢非遺在全國風生水起,但在左慈祥看來,還有待完善。
  據介紹,非遺傳人多停留在個人化、作坊化生產,並非公司運作,這帶來兩件麻煩事。一是,非遺公司購買其產品,拿不到發票,而公司銷售時需為買家提供發票,致其雙重繳稅。儘管相關部門已協調多次,但進展並不順利。二是,製作停留在個人層次,教授學徒有限,難以規模化。武漢已在嘗試非遺技藝的社會化培訓,準備在武漢紡織大學設立漢繡、剪紙等培訓班,只象徵性收取材料費,鼓勵有志者跟隨非遺傳人學藝。
  國家級非遺評委、華中師範大學博導姚偉鈞教授呼籲,目前,對非遺最行之有效的保護是生產性保護,讓非遺在市場中生存。政府及社會要扶持和鼓勵企業參與非遺保護,用市場和資金優勢將有潛力的非遺產品推向市場,實現雙贏。
  (原標題:非遺傳人闖市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bh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